当前位置:首页>>提高渐进多焦点配镜的成功分析
提高渐进多焦点配镜的成功分析
[发布时间]2010/11/28 0:00:00  [访问次数]
1907年美国人欧文·阿维兹提出镜片上镜度渐进变化的概念,五十年后的1958年第一片可供配戴的渐进多焦点镜片问世,附加光度仅达到+1.50ds,随着设计工艺的不断改进,加工设备的日趋完善到了1968年附加光度达到了+3.00ds,并实现了非对称设计。
     1993年苏拿(SOLA)公司在上海开设车房,率先在内地加工、销售渐进多焦点镜片,随后依视路(ESSILLOR)豪雅(HOYA)等品牌的渐进多焦点镜片相继进入了内地市场,从那时起眼镜业和消费者开始知晓、接触,并认识了渐进多焦点镜片,给老视患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消费水平的不平衡。反映在眼镜零售行业的是,由于接触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时间先后与配镜数量的多寡,造成经验上的差异。今年从我司在部分地区组织了几次渐进多焦点镜片培训的反映看,认识理解上的差异确实存在。为了普及渐变焦镜的知识,提高配镜的成功率,满足客户的需求,笔者将十余年在加工、配镜、售后服务中积累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渐进多焦点镜片配镜基本常识
渐变焦镜片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在内地较快的普及与推广,除了它的实用性之外,更要归功于镜片表面的无明显分界线,将美观性与实用性达到了很好的统一。既然镜片的表面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那我们又将如何来分辨镜片的装配位置呢,这就是镜片表面的隐性标识的作用。所以学习验配渐进多焦点镜片应该从认识其标识开始,要提高配镜的成功率须充分认识各标识的位置及含义,必须掌握找出隐性标识的能力。
(一)渐进多焦点镜片标识的含义及应用意义
1、标识的含义
标识可分为显性标识和隐性标识。显性标识(A、B、C、D的位置)是为方便加工、检测而人为印制上去的,隐性标识(E、F、G的位置)是半精制品浇注同时完成的暗标记。

下面就各标识的名称及含义作一阐述:
A——棱镜测量点
定单处方对此点的的棱镜度有明确要求的,按GB10810.2-2005(渐进多焦点镜片)表4的允许偏差检测。
 
光学中心和棱镜度的允许偏差
GB10810.2表4
 
标称棱镜度 水平棱镜允差 垂直棱镜允差
(△) (△) (△)
0.00~2.00 ±(0.25+0.1×Smax) ±(0.25+0.05×Smax)
>2.00~10.00 ±(0.37+0.1×Smax) ±(0.37+0.05×Smax)
>10.00 ±(0.50+0.1×Smax) ±(0.50+0.05×Smax)
注:Smax 表示绝对值最大的子午面上的顶焦度值。


在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车房加工过程中,如客户未对垂直向棱镜作具体的要求,车房通常从-1.25DS以下及所有的远视镜片按ADD乘以0.62以270底向加棱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减薄棱镜,以图 2为例作一解析。
 
 
图 2以加工上平光、ADD+2.00DS、直径70mm的渐进多焦点镜片为例,在未加棱镜的情况下,镜片下边缘厚度加工成2mm时,镜片的上边缘厚度约4.36mm。在270度方向加上棱镜后,上下边缘的厚度达到相近,达到降低厚度减轻重量的效果。客户也可根据配带者的情况决定是否加棱镜,因特别对初配上平光者而言加与不加棱镜其视远的感觉还是有细微的差异。
B——远用屈光测量区
C——近用屈光测量区
B、C两个位置只是测量屈光度,其实际的可视区域要远远大于标识圆的区域。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除非在定单中注明远用测光区的某个位置设定为光学中心)B、C两个位置都会带有大小不等的棱镜效果(受屈光度高低的影响),渐变焦镜在可视区带有棱镜是镜片设计的必然现象,只要双眼垂直向的屈光参差不超过2.00DS一般都能适应。
D——校配“十”字
“十”线应配合瞳孔的位置,此位置的确定与远视野的清晰度、舒适度关系极大,“十”字的竖线应与瞳孔的中央重合。对于近视眼与正视眼一般要求远视野宽广,因此“十”位于瞳孔下方1~2mm为宜;对于远视眼而言以保证视近舒适的前提下确定“十”字的高度,远视镜片的视近区因棱镜的作用物象产生下移,总之校配“十”的高度应根据配带者的实际视物时的体态与视觉习惯而定。
E——加工水平定位标记或企标,如蔡司、苏拿、依视路均以企业名称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作为标记,位于棱镜测量点两侧,其间距为32~34mm。
F——ADD值标记位于颞侧,E点的下方,此点的作用有三:
(1)    表明此镜片的ADD数值
(2)    区分镜片的左右眼
(3)    区分镜片的上下部分
G:——材料或折射率标记,(并非所有的制造商都标此标记)
2、标识相互间的含义
    渐变焦镜片有一条自上而下不断增加曲率的渐变带,它的起止点该如何测量对镜框的选择,装配点高度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

(1)水平向的0~3.5为ADD值
(2)垂直向的0~-25为渐变带的长度值,从图中变化的弧线上取任意一点,并以此点作一水平与垂直线就可清晰的得出渐变带此位置所对应的ADD值。
(3)从图中及用专业仪器检测垂直向的“0”就是图1中所述的A点既棱镜测量点,在此位已处于渐变带上,沿着渐变带往上才是渐变带的起始点,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渐变带的起点就是校配“十”字。(棱镜测量点到校配“十”的距离每个产品有所不一,现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有2~4mm不等)
(4)顺着渐变带往下有85%与95%两个水平标线,它所表示的是从FittingCross起往下12与14mm位置的ADD的值,如果我们通过此点作一与ADD值标线的垂直线就会发现其尚未达到+2.00的数值,渐变带在近用屈光测量圆中心的位置才能达到100%的ADD值。
渐变带的长度从校配“十”字开始到近用测光圆的中心,可以用直尺直接量出。
(5)渐变带的屈光度是一个不断增加曲率的过程, 不存在一个恒定的屈光区,从渐变带不同位置视物其物象的大小不一,当ADD≥+2.00时这种感觉会较明显,因此不要轻易对顾客宣传渐变区(也有称作过度区或中距离),当然随着配带时间的延长会有所改善。下图是不戴渐进片与配戴渐进片视物的效果对比。
 
(6)渐变带的长短主要体现在从渐变带视物的变形程度,下面对此作一比较:
长通道 短通道
渐进带≥17mm 渐进带<17mm
渐进带过度较平缓,适应期较短 渐进带变化较快,特别ADD≥+2.0时,适应期较长。
选用镜架垂直高度较高一般超过38mm     可选用时尚的小镜框
视近眼球垂直转动角较大 视近眼球转动角较小
视电脑屏幕通过头部上仰来完成 使用电脑时坐姿适当可轻松舒适的看到屏幕


(二)校配“十”字位置的确定
校配“十”字的确定实际就是水平位(瞳距PD)与垂直位(配镜“十”字)的定位,这与配戴的清晰度、舒适度密切相关。
1、PD的确定
目前确定PD的方法大致有四种:习惯法、瞳距仪法、电脑验光仪法、双眼分别测量法。在此建议同行选择同一个对象采用上述的方法逐一进行测量,如果其结果是一致的,那么对于测量者来说,在配镜过程中采用任意一种方法都是可行的,如果得出的结果不一致,那就说明只有其中的某一方法相对准确,在测量时要注意左右眼PD的不对称性,在配渐变焦镜中要养成分别标注左右PD的习惯。
2、PH的确定
PH的确定目前采用点瞳法与计算法两种,在此主要阐述一下笔者多年来采用的计算+校整的方法。在配镜的过程中是先选择镜框,还是先确定PH值再选择镜框,答案应该是后者。
PH=渐变带长度+近用区高度
近用区最低的高度4mm(半框架还须考虑拉丝槽的深度),这只是最低的高度并非最佳高度,一般采用6mm为宜,对于远用光是远视的患者(因凸透镜放大率的作用视野变小)还可适当高一些。
确定PH值除了提供装配的数据外,主要为了保证有足够视近区高度,下面举例说明。
公式:最小镜框高度=(PH-4)×2
例:渐变带长度=16
近用区高度=4
最小镜框高度=(16+4-4)×2=32
对于仰首者或要求远视野特别宽大者,因PH装配点比一般要低,镜框的的高度也随之加高以保证近用区视野。
已有了镜框那如何确定PH的高度,如何判断此镜框是否适宜装配渐变焦镜,可通过计算来得出。
镜框高度/2+4mm (PH位于瞳孔下方1mm设定,此时瞳孔在镜片上位置较合适),计算出的PH值减去渐变带的长度后要满足视近区的高度。
将PD与PH值标注在选好的镜框衬板上
                           
然后给配镜者带上分别检查左右眼PD值的竖线是否对准瞳孔的中央,如不符作适当的修正,同时调整鼻托的高度与宽度使PH值的横线位于瞳孔的适当位置,并适当调整镜框的前弧度,镜面与镜腿的夹角以使镜面处于合适的倾斜度,调整镜腿的长度以达到镜框稳固的配戴无压迫感。
(三)渐变焦镜片的配发指导
1、试戴眼镜并作适当的调整
调整镜架是配好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一门必修课,因为我们要使调整好的镜架即能达到舒适配带的效果,又要保证在视远近物体时眼球能顺利的从远用区与近用区通过,笔者在处理客户的投诉过程中发现,近50%的投诉与镜架的调整和PH值的定位有关,须认真仔细的对待和实践。
2、当面告知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配带渐变焦镜的适应过程实际上是个改变用眼习惯的过程,看两侧物体由眼球水平转动向头部水平向转动的改变,看近物体由低头向眼球垂直向转动的改变。
3、最后擦去镜片上的标志
标志的保留为调整镜架提供了便利,待调整完毕顾客配戴舒适;满意后方可擦去。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和声明广告服务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14040435 京B2-20070152 域名注册服务批文号:信部电函[2005]263号 京ICP证000012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0217035号

Copyright © 2010-2011北京眼镜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