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李洋
69岁的刘连启在垡头北里住了整整三十年,见证着这里的变化。从前提起垡头,人人都觉得那儿就是个化工厂聚集的偏远地带;可如今,垡头的新建小区鳞次栉比,当地居民已达约50万人。虽说家门口越来越热闹,可是老刘却有了新的苦恼:身边的新邻居有在CBD上班的年轻白领,有刚刚上楼的农民兄弟,还有附近高校的师生,大家彼此都很陌生,更不知道互相该如何打交道了。
去年11月,就在垡头的中心地带,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落成。这是一座总面积5500多平方米的建筑,地上6层,地下3层,除了拥有电影厅、图书馆、戏剧场、展览厅、民众教育课堂等基本文化空间,还有多媒体数字空间、创造社、咖啡厅等创意空间。老刘好奇地跑去转了一圈,还真开了眼界:这里的图书馆布置得像文艺青年常去的沙龙;教室外墙上的壁画,是清华工艺美院学生的作品;就连通往电影厅的走廊,也成了艺术品的展示空间。
除了老刘看得见的,地区文化中心背后还藏着更多他看不到的心思。以往由政府部门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常只有区——街乡——社区(村)三级,而这座文化中心则是以地区为层级,可以服务王四营乡、十八里店乡、黑庄户乡、南磨房乡、豆各庄乡和垡头街道“五乡一街”的居民。进出文化中心的居民们,甭管是什么身份,有什么学历,大家都可以在这里享受文化服务,更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相融互通。
自从地区文化中心开放之后,老刘每天都会来这儿坐上一会儿。“我太喜欢这儿了!”他说自己结识了一批新朋友,眼界也比从前开阔了不少。
老刘最喜欢这儿的图书馆,这里有7名文化志愿者为大家服务,他最近正看的几本书,就是一位志愿者推荐给他的。有空的时候,老刘还会看看年轻人排练的话剧,看着看着,他也有点儿跃跃欲试,整个人都好像年轻了。“没想到退休了,却在这里和社会接上轨了,越活越‘开放’了。”老刘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在人口密集且人员结构复杂的地区设立文化中心,这一决策背后其实还有更深的思考。用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的话说:“表面上看,这些年朝阳区的城市形态变了,产业结构变了;其实,最根本的变化还是人。”在他看来,随着居民年龄、文化程度、文化背景的变化,人们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再以行政区划来配置文化资源,只能让服务变成‘闭环’,而打破区划以人为直接对象的公共服务,才是‘开环’。”
按照计划,朝阳区今后还将新增10个左右这样的地区文化中心,其中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常营地区文化中心等都已在加紧建设中。另外,朝阳区文化部门还与规划部门联手,编制出了本市第一个专项文化设施空间规划——《朝阳区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以人为本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四级网络。按照规划,公共文化设施与其它文化设施彼此配合科学分布,剧场、音乐厅以及商业、办公等功能混合“编队”,让区域文化氛围整体改善,服务也更加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