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童曙泉
离2013年春节还有近一个月,但家住顺义区石园东社区,91岁的王玉英老人已经开始给孙辈装红包了,“用的都是我自己的‘工资’。”老太太从自己的各种补助中攒好了几百元钱,准备今年给孩子们多装点,“我涨‘工资’了,多给孩子们点儿。”
从2010年起,本市实施居家养老“九养”惠民政策,其中包括为8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券,加上之前发放的每月100元现金高龄津贴,老人现在每月额外多了200元“零花钱”,老人戏称“拿工资”。200元钱不多,但老人挺知足,现在可以用自己的钱给孩子花了。
老人以前一直和大儿子一起生活,晚辈孝顺,吃喝不愁,但老人家心里总觉得给孩子添了麻烦。逢年过节晚辈们来的时候,她也会买点水果,但总习惯挑最小、最便宜的买。善良的老人总说,花的是儿子的钱,得节省。
2012年春节时,晚辈们来拜年,老人高兴地掏出了红包,给孙辈、曾孙辈挨个儿塞了一个,还认真叮嘱孩子们:“以后年年有。”
“来,重孙儿,太太给你买苹果了!大不大?”王玉英给孩子们递上了大半斤一个的苹果。
“哈,太太现在买的苹果越来越大了。”孩子们开心地笑着。
“这好事儿,真是想不到。”老人说,“一辈子没收入,老了老了,政府给我发‘工资’了。”
好事还不仅如此,老太太家小区旁这两年冒出了五六家设置“老年餐桌”的餐厅,十多元能管一人一顿。老人时不时把身边的老姐妹们都叫上,用自己的津贴和养老券和大伙儿一起聚聚。
“咱北京政策好。听说95岁以上看病全报销,100岁了每月津贴有200元,还上电视祝寿过生日。我得照着100多岁活!”王玉英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