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耿诺
地上冷得几乎哈气都要结冰,在距离地面17米深的地下,反而让人生了一丝暖意。一台轻巧的挖掘机正在施工,站厅层中心已经凹下去一个大洞。
“机械刚能进场,这之前都是人力一锹一锹去挖掘的。”盯了3个多小时施工后,北京城建集团7号线01标段总工程师廖秋林回头咧嘴一笑,灰头土脸地露出了一口白牙。
7号线01标段项目部,有个绰号叫“博士班”。之所以被冠上这个称呼,只因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学博士出身的廖秋林是“班长”。7号线01标段共两站三区间,三级以上风险源达到106项,其中小距离下穿河流等一级风险源达到42个,面对这个头上一条莲花河的标段,纵使是高学历人才,也只能用人工方式去挖掘前进,而博士这个头衔,只能尽量将危险化解到最小。
莲花河是什么河?相传它是唐幽州城的护城河,而在近现代,这条河又成了京城西部的主要泄洪河道。尽管河水常年水位不深,但这几年大雨降临时,水位也曾暴涨至接近地面。
而7号线就要在这样一条河之下,建成达官营车站,这也就意味着,从施工伊始,廖秋林们就得靠人工完成两次穿越。
2012年3月,7号线第一次从东西向两条隧道下穿南北向的莲花河,就遇到了大困难。
京西的地下大多为卵石。两条高6米、宽4米的地铁隧道,就要依靠人工将卵石移开、固定作业面,再1厘米、1厘米前进,而在头顶8米之上,就是那颤颤巍巍的“一盆水”。80个人一班,一天三班倒,也只能完成1.5米的进度。
“如果是一盆水就好了,河道不能拦截,更不能像穿湖一样抽干了水再施工。咱得求稳。”尽管着急上火到满嘴起泡,但廖秋林还是耐着性子,观察着每一块卵石间的间隙。
地上的河道内,施工人员同样在忙。在雨季来临之前,他们将河道缩窄了一半,铺上防渗材料,降低地下的危险;等到地下施工进度达到11米、也就是正好走到河道中间时,地上施工人员再将河水引入已经铺好防渗层的那一半,再对另外一半进行施工。
虽然有了第一次下穿的经验,而第二次建设达官营车站风道又要下穿河道时,危险系数却更大——风道宽10米,高13米,比地铁隧道还宽敞不说,顶部距离莲花河底只有4.8米。卵石构成的“盆底”,能够经受住雨季和下穿的双重考验吗?
“直接加固河底吧。”经过了连续数月的计算,廖秋林下了决心。
如今在站厅层的上缘,记者还能看到其他工地所没有的、如蜂巢孔洞般的注浆孔。施工期间,技术人员在地下挖掘出的空间内向上戳进深深的导管,朝河道底部注浆,以防出现任何殃及整个车站的裂缝;注浆凝固后,他们再继续以每天1.5米的速度往前施工。这样的注浆,使得莲花河被加了一层坚固的“托”,河道也因此隆起了8厘米,地铁站风道从下安然穿过,这种小导管注浆的方式也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
4个月后,“博士班”成功地完成了地铁隧道和风道下穿施工,他们就这样一锹一锹,两度下穿了莲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