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一过,原本就热闹的工地更显得热气蒸腾。可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绿色安全网覆盖着的新源里西11号楼渐渐开始披上砖红与深灰两色交织、并饰以墨黑边框勾勒的“外衣”。
昨天,距离本市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之一——新源里西11号楼主体完工的时间还有3天。戴上安全帽,记者跟着施工方,来了一次先睹为快。
“只要不下雨,17日老楼外墙的粉刷就能全部完成了!”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记者看着施工方现场负责人徐志刚几乎皱了两三个月的眉头,终于展开了。
在倒排期中,新源里西11号楼试点工程将在18日实现主体工程完工,拆除所有脚手架,卸下绿色防护网。这也就意味着,已经包裹了两个多月的老房将脱胎换骨,重新亮相。
站在刚涂刷的墙前,记者除了闻到淡淡的潮气外,没有任何异味儿。施工人员说,如今采用的这种漆好处很多:不爱掉色,结实又环保。惟一的缺点就是在施工中怕水,非得要晾上48小时,才能完全固化。“等过了这48小时,可以说是再大的雨都不怕,可从10日开始这老天爷,唉!”
前段时间,频繁的雷雨可把徐志刚给愁坏了,原本10日就已经开始粉刷外墙,可是那天晚上的一场大雨,使得之前一切努力付之东流。到了12日,底漆的粉刷刚刚才进行完,下午2时许的一场大雨,使得所有粉刷工作不得不重头再来。这个周末,趁着3天没雨,其他工程也到了收尾阶段,紧赶慢赶,给老楼“穿新衣”。
尽管工期紧张,这些赶工的施工人员心里,也有着一杆关乎质量的秤。
在老楼2层,已经50岁的张师傅稳稳端坐,正在为外墙涂抹砂壁状涂料。他左手持刷扫墙,再用双面胶将墙的边缘粘上,再上涂料,每次都要六七遍,才能将涂料抹匀。可张师傅手脚利落,刷墙的动作跟带着鼓点似的,不到7分钟,三四平方米的墙体便平平地抹上了砂壁状涂料。
打上黑色的底漆,涂好砂壁状涂料,接下来就是粉刷砖红色的外墙了。记者顺着脚手架往上爬,在老楼4层北侧的山墙上,6名岁数看上去不大的施工人员正在进行这项工作。
贴上美纹纸,做出分割线,刷上砖红色的质感涂料,经过大约1个小时固化,再揭去美纹纸,漂亮的外墙效果便出来了。“如今我们外沿2段、4段以及南北两侧山墙的粉刷已经基本完工,18日就能落架交工,20日老百姓就能搬回新房!”徐志刚张罗着工人们干活,记者注意到,几个月前,他还管11号叫“老楼”,如今这“新房”的称呼,带着股振奋劲儿。
这美纹纸的纸条只有一指宽,每一条贴出去,都要求必须和另外一条连接上,中间一定得横平竖直。
记者捡了一条70厘米长的废纸,试着贴在墙上,近处瞅觉得挺好,但往外挪几步望去,整条纸就微微呈现出弧形——要按这种刷法,最终的砖会像老平房上的片儿瓦一样弯。
“就说这墙砖和砖缝的宽度,就调了好几次。我们都请住户们自己确认,再加上设计师从专业的角度提出的建议,最后才确认的。”施工方负责人说。
和最初的试验版相比,最终的砖缝加宽了大约2毫米左右,远望过去,和旧式住宅更接近。
“不仅是新源里西,在朝阳、海淀、丰台等很多小区改造过程中,都遵循了市民生活的老传统,以及长期在这里居住所形成的审美。因此在选择外立面材质、颜色时,都根据市民的喜好,用了一些老颜色、老物件。”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快能歇口气了吧?”记者问。
“就剩不到三天了,活儿得干完了,干漂亮了,再歇!”看到顶层工人停了手,徐志刚转身上了楼顶,声音远远地传来:“甭跟着上来了!等着星期三,给你看好看的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