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耿诺
核心区的几栋主体建筑陆续破壳,如春笋般迫不及待地向上、向上;近处的塔吊如直钩,明晃晃地纵横交错着,勾勒出央视新址和银泰大厦之中的经纬线——趁着雨后初霁,CBD管委会副主任刘刚又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出了核心区的建设全景。
而从CBD核心区一路向东,8公里之外,通州的运河核心区施工现场,也有上万施工人员如工蚁般忙碌着,在五河交汇之处筑起一组北京发展的新丰碑。
河道交汇之处,金水相生。坐落在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上的北京城,正在蕴育着更强的发展动力。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呈现出稳中向好、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成了主导关键词。“北京市的整体经济正在调整疏解中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稳中提质:
经济发展再创“高精尖”
成立13个月以来,中关村这片热土,因为一条“创业大街”而再度升温。一家创业咖啡馆就能实现创业者“中国梦”的故事,已经在这条大街上被反复印证。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关村创业大街成立一年来已孵化创业企业600余家,融资总额已经达到17.5亿元。
创新潮涌之地,不仅仅围绕着中关村;城区和市郊,沉睡数年的工厂、仓库,也将在一次次转型中,注入新鲜的创业动力。
今年4月以来,创业者毛大庆的优客工厂,仅在北京就已和16个项目签约。
没了“万科高级副总裁”的头衔,毛大庆的吸引力,转向其从创业项目“优客工厂”给其他中小型创业者带来的信息网和新希望。“北京的创业环境,正变得越来越适合生存。”一位天使投资人说。
这样的感慨,同样出现在统计局的数据里。“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新生动力在逐步孕育发展。大众创业势头良好,企业创新活力增强。”
这样的判断,源于足够的数据支撑。今年1至5月,全市新设企业8.2万户,同比增长23.5%。其中,新设金融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增长四成有余和三分之一。
“大众创业氛围正在日趋浓厚,全市各类孵化机构已经超过150家,吸引了超过9000家企业入驻,投资金额达到63亿美元。”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创”和“新”的带动下,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引领全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端化特征明显。数据显示,1至5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0.3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比1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
而对于工业来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9%。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细数到,在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业务快速发展的带动下,1至5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收入增速达到24.7%,快于信息服务业增速15.6个百分点。
厚积薄发之地,必有更蓬勃的发展动力。这半年来,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加快。
也许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已逐渐开始挑起全市收入的大梁,仅前5个月的收入就超过2万亿元,占全市收入近一半。
同时,金融创业领域,“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总市值分别达到2487家和1.2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8%、1.7倍,累计成交额1062.5亿元,同比增长49倍。
“今年前5个月,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8175.5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全国领先。”一张又一张喜报传来,标志着从企业到整个城市,转型升级的成功。
消费升级:
服务消费爱上“互联网+”
这个星期日,37岁的徐女士在手机上下单,给家住新源里西的婆婆预约了上门专业清洁厨房服务。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方便地进行线上预约支付和线下消费。徐女士的手机里,安装了十几种消费APP,给孩子上英语课团购课程的、帮忙跑腿定点购买无公害食品的、预约小时工的,各有各的用处,都被她拖进一个名为“过日子”的文件夹中。
这样的消费,被称作“服务性消费”。仅去年一年,全市服务性消费就达到7405.2亿元,占全市消费市场总规模比重近5成。
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中最强劲的“马车”之一,而在今年,它又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像徐女士这样的收入稳定家庭,正在拉动“服务性消费比重”的上升。
“北京市服务性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持续快于商品性消费,在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对首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关于服务性消费专项调查的相关负责人说。
市商务委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目前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已达45%左右。
“从服务性消费内部结构变化趋势看,教育、医疗、信息等发展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发展潜力巨大,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这样的变化,市商务委正在做两件事,一是研究制定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二是推动业务模式创新,打通“线上”“线下”平台,并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与岗位技能培训。
“在促进商品性消费的同时,我们还会将家政、养老、教育、保健等服务性消费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健全促消费政策体系,引导服务性消费稳定增长。”相关负责人说。
绿色经济:
万元能耗降低让北京绿意更浓
今年3月,被称为“长安街上最后一根烟囱”的国华热电厂关停,关停背后酝酿着一场由“绿”引发的变革。
“热电厂关停、五环路内基本取消燃煤锅炉,完成采暖锅炉改造,工业用煤减压,散煤治理全面推进,这都意味着,北京的能源结构调整、压减燃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按照市发改委数据,今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6%以上。这样的成果,是如何得来的呢?
来源于“减”和“转”。
根据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到2017年本市燃煤总量,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再削减1300万吨,总量降到1000万吨以内。未来,本市优质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90%以上。
目前,本市已经为将近28万户平房居民完成了“煤改电”工程,冬天里的供暖,将由集中的供电系统来实现;目前,全市市级以上的工业园区已经基本实现生产用能清洁化,全市工业用煤减压已经超额完成;五环路内的燃煤锅炉房已经基本消失,完成采暖锅炉改造近8000蒸吨;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建成后,大唐高井、京能石热、国华一热、华能热电四座燃煤热电厂将全部关闭,减少煤炭消耗占全市压减燃煤任务的70%。
好消息还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传来。截至2015年6月30日,本市率先按期完成第二年度的履约任务,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达到100%,成为国内100%率先完成第二年度履约工作的试点城市。
这样的转变,将让北京的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在压减燃煤的同时,本市将加快建设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清洁能源设施工程。
近日,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在去年制定出台的《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之上,本市还将出台2015版本的新《目录》,为首都核心功能的发展腾出空间。
“《目录》是全国首个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产业指导目录,去年一年,有6900家不符合资格的企业在这份《目录》的规范下,没有出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