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蔡司简史
蔡司简史
[发布时间]2020/11/19 14:53:51  [访问次数]

1846年,卡尔•蔡司(Carl Zeiss)在耶拿创立了一家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车间,并在早年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繁荣。随着另一创始人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杰出科学成果的应用,蔡司领先的技术得到全球认可,迅速成长为全球光学领域领袖。这段成功持续了足有一个世纪。

二战后,德国的被迫分裂使得蔡司公司也一分为二:一半在西德,一半在东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德政局变化后,两家公司于1990年合并重组。重组后的蔡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今天,公司怀着乐观与希望展望未来。

初期

1846 卡尔。蔡司在德国耶拿创立了一家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车间。

1847 公司开始生产显微镜。

1866 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恩斯特。阿贝加入公司。

 

现代光学仪器设计的开始

1872 阿贝的显微镜成像理论带来革命性发展,奠定了人类所有高性能光学的基础。

1875 恩斯特。阿贝与卡尔。蔡司共同成为公司拥有者。公司在这一年为员工实施健康保险计划。

1884 玻璃化学家奥托。肖特(Otto Schott)、恩斯特。阿贝与卡尔。蔡司共同创立“耶拿玻璃作业合作公司”,确保生产并使用最高品质的光学玻璃。

 

耶拿的卡尔蔡司基金会

1888 卡尔。蔡司逝世。

1889 为了保障公司的长远独立和永续经营,恩斯特。阿贝创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

1891 恩斯特。阿贝授权卡尔蔡司基金会为蔡司工厂的唯一所有人。

1896 恩斯特。阿贝为基金会制定章程,通过基金会对公司的管理来确保公司利润应如何投入于研发、以保证公司长期专注于科学和技术上的目标。章程同时还从法律上保障了员工的最低工资、奖金收益和带薪年假。

1900 蔡司发展成为当时科技领先的光学公司。从1901年在伦敦建立第一家海外分支开始,事业遍及世界各地。

蔡司工厂也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建立八小时工作制的德国公司之一。

 

拓展产品线

1890 以阿贝此前研制的折光计和光谱仪为起点,光学仪器测量部门成立,开发出大量更精深的仪器,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和医疗领域,1920年后更广泛应用于冶金和金属加工行业。 该部门也生产测距仪和摄影测量的仪器。

1890 照相光学部门同年成立。成立当年就把第一款相机光学镜头推向市场。

1894 合并“Tele”部门,此后双筒望远镜的业务增长非常迅速。

1890s 海德堡天文台(Heidelberg Observatory)的反射望远镜和因斯布鲁克天文台(Innsbruck Observatory)的仪器令蔡司在天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这些产品的研发也是蔡司社会责任感和对公司荣誉感的传承。

1897 蔡司研制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架能够真正提供三维立体影像的立体显微镜。

1902 Tessar相机镜头——“鹰眼”面世。 这个著名的相机镜头后来又推出了更多系列产品。

1908-1912 受瑞典医生Allvar Gullstrand激发,蔡司的兴趣转向眼镜及眼科测量仪器的开发。从1908年起,测地仪器进一步拓宽了耶拿公司的生产范围。生产设备和工厂不断扩张。

1914 一战的爆发一度中断了蔡司对民用仪器的研制开发。只有天文部门能为波茨坦- 巴贝登堡天文台(Potsdam- Babelsberg Observatory)建造当时欧洲最大的反射望远镜。

一战后 随着德国的战败和《凡尔赛条约》对军备生产的限制,蔡司把注意力转向精密测量,精密测量部门很快成立。

1930s 相差技术的发展及偏振光的使用开启了显微镜应用的新领域。专门开发的相机让显微图像的采集与记录变得更简单。

1923 蔡司为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建造了第一座行星仪,极大地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地的新订单纷至沓来。 到30年代末期,蔡司在世界各地建成21座行星仪,如在芝加哥、米兰、费城和东京。

1923 海德堡天文台(Heidelberg Observatory)和其后提供给因斯布鲁克天文台(Innsbruck Observatory)的天文望远镜作为最强大的仪器令蔡司在天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些产品的研发也是蔡司社会责任感和对公司荣誉感的传承。

 

被迫分裂

1945 美国军队占领了耶拿工厂,征用了专利、文件和专门的生产设备,并将一流的专业技工带到西部的海登海姆。

1946 苏联占领军拆卸了耶拿工厂所有生产设备,把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技工带到了苏联。卡尔蔡司基金会的工业资产在1948年被苏联收归国有。

 

德国的两家蔡司工厂

1949 巴登-符滕堡州政府规定海登海姆成为卡尔蔡司基金会的合法注册地。

1950s 两家蔡司不仅都恢复了其传统产品的生产,并且其科学家和设计工程师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新领域的研发上。 多种电子显微镜问世,耶拿为莫斯科附近的核能研究所建造了核径迹显微镜。 两家公司都重新开始生产大型天文仪器。 耶拿的天文部门为陶腾堡和汉堡的天文台建造了行星仪和两米高的望远镜。 奥伯科亨于20世纪50年代生产出了150毫米的折射计(Coudé refractometer)和650毫米的折射镜。

1964 激光首次投入工业使用,第一个工业化的电子束光刻系统于70年代中期问世。

1965 卡尔蔡司耶拿公共企业成为东德精密机械和光学产品主要的生产企业。

1971 两家公司之间的伦敦协议调整了包含“Zeiss”部分的名字和商标的使用。

1989 由于东德政变,耶拿卡尔蔡司公共企业宣告解散。

两家蔡司公司虽因政治而分裂,但仍发展成为他们各自半区的光学技术领袖,也成为德国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60年代以后电子和信息技术成果日益增多,太空研究和微电子学更取得长足进步,为光学仪器设计领域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前景。耶拿和奥伯科亨皆致力于研究光学、精密机械和电子学原理的结合,为世界带来全新性能的产品。

 

危机与变革: 重新统一的重组

1990 德国的政治变化也象征着东德和西德蔡司公司关系的变化。两个公司宣告了他们合并在卡尔蔡司基金会名下的意愿,并注册于耶拿和海登海姆两地。

1991 卡尔蔡司耶拿有限公司成立。之后的几年中,蔡司在匈牙利创办了两个工厂,在白俄罗斯参与合资经营,并在东欧建立了新的代销处。

1995 卡尔蔡司基金会对卡尔蔡司耶拿有限公司全额控股。

1996 蔡司庆祝公司诞辰150周年。

1998 在显微镜、工业测量、微芯片制造、手术显微镜和眼科诊疗设备中的高性能镜片领域,蔡司是知名的品牌。

2000 蔡司团队将其最初的26个子领域集中到了四个发展市场:半导体技术和微电子、生命科学、视力保健和工业测量

2000 蔡司开始致力于引领未来的半导体技术,在奥伯科亨建立了欧洲现代的光刻系统新工厂。

 

走进新世纪

2001 十月起,半导体技术的团队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开始运作,命名为Carl Zeiss SMT AG:卡尔蔡司半导体技术生产股份公司,是世界上极少数几家可以提供微芯片光刻技术的公司之一。

2002 卡尔蔡司医疗技术股份公司(Carl Zeiss Meditec AG)建立,主要针对眼科患者生产开发诊疗仪器,市场潜力巨大。

2002 蔡司董事会代表全球员工向公众提出新口号“We make it visible”,很好地传达了公司的战略方向。

2003 蔡司在哥廷根首次举办一年一度的“创新日”活动,以讨论会的形式为蔡司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信息和想法的交流平台。

2004 两个基金会公司卡尔蔡司和肖特公司转型成为独立的股份公司。同一时间修订的基金会条例生效,卡尔蔡司基金会仍然是公司的唯一股东。

2005 蔡司眼镜分公司与美国苏拿公司合并,形成全球眼镜镜片主要的供应商。

2006 卡尔蔡司半导体技术生产股份公司开设新的研发中心,其新工厂也正式落成,这是世界上现代化的光刻系统生产和研发中心。

2007 卡尔蔡司医疗技术股份公司在德国证券交易所(Tec Dax)上市,它也是1945年后蔡司第一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2010 得益于其业务部门的广泛多样性,蔡司安然度过了2008-2009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且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蔡司在这一年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盈利,这也是公司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年。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和声明广告服务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14040435 京B2-20070152 域名注册服务批文号:信部电函[2005]263号 京ICP证000012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0217035号

Copyright © 2010-2011北京眼镜协会 版权所有